皖经信原材料〔2012〕365号
各市经信委(经委),广德、宿松县经信委:
新材料产业是材料工业的发展先导和重要内涵,已逐渐成为促进经济迅猛增长和提升企业、地区竞争力的源动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材料涉及领域广泛,主要包括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其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发展变化。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各种资源,做大做强企业,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带动我省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马鞍山铁基新材料、铜陵铜基新材料、蚌埠-滁州硅基新材料、安庆石化新材料、合肥电子信息新材料、芜湖新型光伏新材料、宣城精密铸件新材料7大产业基地产值达到200-500亿元,初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突出,结构明显优化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新培育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试验室等研发机构。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点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水平总体上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现有产业基础及发展趋势,围绕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重点发展铁基、铜基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纳米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新材料等。
铁基新材料。重点发展高速重载低噪音车轮钢、高端装备用钢、高强度耐腐蚀海洋工程用钢、高性能无缝钢管、大口径球墨铸铁管、高强钢筋、铁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绿色钢铁新材料产品、副产品及衍生品,实施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铁基新材料大企业、大集团。
铜基新材料。围绕电子、电力电气、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的用铜需求,重点发展高精度电子铜带、超薄型覆铜板、高档铜箔、特种铜、特种电缆、铜合金管棒线及其下游高科技产品,形成完整的高技术铜产业链。
硅基新材料。研究高性能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功能化玻璃规模化生产工艺和成套设备,大幅提高玻璃新材料产业节能减排水平。重点发展TCO导电膜玻璃、高世代(TFT/PDP/OLED)基板玻璃、高强耐热硼硅酸盐玻璃等,鼓励发展应用Low-E镀膜玻璃、涂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满足新能源、显示器材行业和新型建筑节能的需求。加快发展高纯石英粉、石英玻璃及制品,促进高纯石英管、光纤预制棒产业化。
化工新材料。重点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合成树脂等石油化工产品,积极发展新型结构材料、膜材料、塑料合金材料、可降解塑料,加快发展汽车用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加快发展以煤制烯烃为基础的高分子材料及其产业链,实现煤基化工原材料向煤基新材料的转变。加快有机硅新材料发展,优先发展(甲基)苯基氯硅烷单体、环体等。积极发展碳纤维(原丝)和高强高模PVA纤维,逐步形成聚丙烯腈原丝、碳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加快推进碳纤维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稀土功能材料。加快稀土永磁、稀土镀层、稀土耐磨等稀土应用新材料的发展,推进稀土材料在冶金、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子等行业的应用研究。重点发展稀土永磁电机,大力推广稀土永磁电机在汽车、电动车、自动仪表中的应用。积极发展稀土铸铁合金、稀土钢、稀土铜合金、稀土铝合金、稀土锌铝合金钢绞线以及金属材料的稀土钝化处理技术应用。
纳米新材料。研究纳米材料在塑料、橡胶、纤维等聚合物中的应用,提高材料耐磨、自洁、增亮、偏光、防粘结等各种性能,开发体积小、功耗低、高强、耐磨、耐油、耐热的纳米材料新产品。重点研究纳米磁性、吸波、电磁屏蔽、功能薄膜、改性聚合物等关键技术。开发纳米磁性传感器、纳米微电子机械系统、纳米涂料、光学薄膜纳米涂层、纳米阻燃塑料、高性能橡塑制品、纳米防锈剂、环保型无醇无苯油墨和高档涂料、高性能的纳米无菌保鲜材料等产品。
新能源材料。研究新能源材料制备工艺,降低能耗,提高稳定性,开发高比功率、功率型和容量型新能源关键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服务我省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重点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卷绕式聚合纳米固体电池和管式胶体电池,特别是大型动力密封电池、超电容器等新能源关键材料的制备技术。开发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钛酸锂负极材料、超薄型耐高温聚丙烯薄膜、可金属化粗化膜、超高方阻金属化薄膜、聚烯烃微孔薄膜、超级碳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产品。
环保新材料。重点研究高阻隔无菌保鲜技术、农业废弃物生产绿色秸秆板材关键技术、生物可降解塑料核心技术、废旧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增容共混改性、回收造粒及应用技术、建材和工业填料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关键技术等,发展绿色包装材料、新型环保建材、污水回收用轻质多孔生物滤料、环保吸附材料、无醛板材淀粉胶等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高着水性、耐候性、抗污染环保型建筑涂料及其配套的高性能胶粘剂。加快环保服装纺织新材料等发展,支持新型聚酯、可降解聚乳酸纤维、大豆蛋白系列化纤维、工业用非织造布、新型医用纺织材料等新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生产。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依托资源、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创建更优发展环境,强化完善配套功能,促进要素聚集,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链条长、拉动力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马鞍山铁基新材料基地。大力发展高速车轮及轮对、重载车轮、第三代汽车用钢、特厚钢板、建筑桥梁用高强钢筋、耐腐蚀钢、装备制造业用特种钢及高承载回转支承等高性能铁基新材料。开发生产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工模具钢、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等特种复合材料,形成以铁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建成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国家级铁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铜陵铜基新材料基地。重点发展铜基电子新材料,发展高精度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结、低氧光亮铜杆、数据电缆、阳极磷铜材料、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特种电线电缆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基新产品,解决我国高端铜基电子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管、棒、线、板、箔、粉等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产品向新一代电子信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交通电力等高端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延伸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把铜陵建设成为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蚌埠-滁州硅基新材料基地。充分发挥凤阳硅基材料资源优势、蚌埠市硅基材料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对硅基材料的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国家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超白、超厚、超薄等特种玻璃新材料,包括显示玻璃、光学玻璃、光伏玻璃、建筑节能玻璃、汽车玻璃。积极发展硅基电子材料、新型高性能有机硅、新型陶瓷功能材料。强化硅基资源管理,提升开采利用水平和开采效率。
安庆石化新材料基地。按照“大型化、现代化、一体化、精深化、园区化”的要求,以芳烃、烯烃两大原料为基础,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中高端和紧缺产品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以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为重点,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发展,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开发汽车和家电零部件用复合材料及配件、新型滤膜、高档环保型塑料薄膜涂层材料、新型包装材料等产品。
合肥电子信息新材料基地。重点发展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高密度互联覆铜板等集成电路,激光材料、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材料、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材料、光纤材料等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电子陶瓷材料,信息传感材料和高性能封装材料等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同时,发展以新型高强合金材料、轻量化功能材料等为主体的高性能金属材料,以新型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为主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芜湖新型光伏新材料基地。重点发展超白光伏玻璃、压延玻璃,以及太阳能电池材料和组件生产。同时,发展建筑节能玻璃、汽车玻璃、超薄电子玻璃,汽车、大型装备工程机械锻件、无缝钢管等精品优特钢和铝合金、镁合金等高强合金材料等特种金属材料,以及工程塑料、聚酯树脂、可降解塑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
宣城精密铸件新材料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合金和非金属复合材料高性能耐磨球、高铬铸球、精密铸件、耐磨铸件等高附加值产品,为重大装备制造、汽车产业提供配套。同时,发展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碳纤维、PTFE/GF混纺滤材、非涂胶冷粘保护膜、超低温热封聚丙烯薄膜、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钛、非金属及合金高温耐火材料以及铝塑复合型材、塑木复合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等。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突出龙头的引领作用,实施强企业工程,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和自主创新发展,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相关政策加以扶持。重点引导省属大型骨干企业和传统领域优势企业进入相关新材料产业。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机制,加强对外合作,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举,努力打造一批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优势龙头企业。
(三)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实施一批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五年累计实施重点新材料项目达到500个。建立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并对新材料产业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和调度。加大跑部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新材料产业项目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寻求中央企业和国内知名民企在皖投资新材料产业项目,着重做好3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的服务协调工作。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到2015年省内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其中60%以上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依托行业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针对新材料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引导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
(五)推进产业融合应用。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推进新材料技术向传统产业切入,在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中,不断催生新材料;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中,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带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围绕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石化、电子信息、建材、纺织等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加强新材料与下游产业的相互衔接,推进新材料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对相关领域和产业布局进行总体部署,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大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引导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与国内外新材料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开拓市场,参与国际国内分工。支持引进先进的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各地要把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围绕发展重点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制定有效工作措施,科学布局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谋划重大工程事项,共同推进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财政投入,每年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并逐年递增,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新材料领域开发的核心技术取得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好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加大新材料产品的推广应用。对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对于新材料建设项目给予进口设备减免税等支持。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具有实力的新材料企业在国内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
(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新材料产业项目核准备案、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鼓励重点骨干企业申报国家项目,对于获得国家支持的地方按规定给予配套。
研究制定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政策等,允许科技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分享创新收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等形式的股权激励。
(四)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在充分调动和激发省内高科技实用技术人才的能动性和创新活力的基础上,采取鼓励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进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紧缺型人才。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政府支持为引导,培养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加快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加强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引进等提供多方位服务。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