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推进城镇化 提质又提速

发布日期:2013-01-05    浏览次数:2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并将其作为新一年经济工作八大主要任务之一。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近些年,我省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省域城镇空间格局不断完善,各中心城市不断做大做强,县城发展水平提升,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至今,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高出全国0.3个百分点,去年城镇化率达44.8%。合肥经济圈联动发展成效凸显,皖江城市带城镇化率持续提高,皖北城市群联动发展明显提速。目前,按照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理念要求,各地正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率将超过50%。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大厦。我省城镇化应吸取国内外城镇化中‘要地不要人’的教训,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多做文章。”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认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农业转移人口”替代“农民工”称呼,并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这使得城镇化内涵更加丰富。

  我省的相关政策指向与中央精神高度吻合,农民在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中,将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实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总工程师高冰松介绍,我省将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先行先试,稳妥推进人地挂钩工作,积极探索相关的户籍、土地、财税、社会管理等改革,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高效流动。

  “与江苏、浙江、山东,及同属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等周边省份相比,我省中心城市规模还不大、‘影响力’不够强。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戴卫东认为,应加大力度进一步培育壮大中心城市,积极发挥其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也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共同支撑完善的城镇体系。同时,统筹布局城市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在城镇化的实施路径上,“十二五”时期,我省重点组织实施“11221”工程。推动合肥市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以芜湖市为中心的滨江城市组群,发展20个以上县级中等城市,培育200个左右特色镇,实施万村规划综合整治工程。到2030年,全省城镇格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两圈(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两带(沿江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城镇发展带)一群(皖北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我省将在城市组群建设、农业地区城镇化、生态化地区城镇化、中小城市发展等方面努力探索,形成自身发展特色,力争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使我省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城镇化发展红利。 ”高冰松透露。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