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13-01-10    浏览次数:2

  (一)2013年内外部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报告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下阶段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开始企稳回升,上海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全球看,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加大,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同时,全球产业竞争将更趋激烈,发达国家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加快“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对我国和上海发展构成较大挑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加快流动重组的趋势仍将持续,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有利于我国产品和企业加快“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看,一方面,随着国家各项稳增长政策落实见效,全国经济运行将趋于平稳,但我国经济发展内部条件发生新的变化,土地、矿产等资源供给日趋紧张,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快速削弱,生态环境约束更加强化,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企业经营困难,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任务紧迫而繁重。另一方面,城镇化将成为带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巨大动力,应用对创新的导向作用明显增强,有利于我国持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需求层次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

  从本市看,一方面,外需不足以及国内汽车、家电等消费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减少了对本市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同时受本市主动转型,调整、关闭、转移一些落后产能等因素影响,本市产业经济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另一方面,当前上海仍处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效应的逐步显现,传统优势产业加速改造提升,以及“营改增”等先行先试政策效应的持续扩大,将为本市产业实现转型发展提供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市第十次党代表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市委、市政府对全年工作的部署要求,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提高产业和信息化发展质量效益,努力做到“四个聚焦”、“四个突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专项工程实施上取得突破;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应用上取得突破;聚焦服务企业,在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上取得突破;聚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政府率先示范应用上取得突破,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2.主要目标

  具体见附表二。

  (三)重点任务

  1.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为核心,保持产业稳定增长

  加强运行监测。加强对宏观趋势、产业运行情况的深入分析,及时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建立稳定运行保障预案,加强对33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和80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民营企业的监测,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及时反映行业、企业运行中的共性问题。加强对影响全市工业增长的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跟踪监测和走访调研,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加强协调服务。进一步发挥推进政策落实服务企业办公室、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作用,继续深化“经税”、“经关”、“经检”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与工商、规划国土资源、外汇管理等部门的战略合作机制,在企业登记管理、推进项目落地、争取外汇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引导各区县加强服务企业工作。鼓励企业参加工博会、展销会,围绕市政重大工程、保障房建设等,帮助企业发现和拓展本地市场。深化落实企业减负工作。

  加强能源供应保障。健全协调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煤矿、港口、货运和电厂四方会议制度。继续做好电煤运输协调,完善能源应急协调体系。加强要素协调,保障重点企业用电、用煤、用气需求。加强市内发电与市外受电统筹,全力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冬)工作,确保本市电网运行安全和电力供需平衡。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成品油市场整治。继续加强煤炭市场监督管理,做好煤炭经营企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好油品标准升级资源供应工作。扩大加油站视频实时监控系统范围,推动重点监控加油站安装视频系统。

  2.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组织实施专项工程作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主线,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发挥市产业化推进小组的平台作用,做好土地、人才、资金、市场等政策配套和产业链对接,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投资和示范应用项目。大规模集成电路,推进高端通用芯片、移动通信芯片等集成电路设计业快速发展,加快提升12英寸生产线产能,实现45/40纳米工艺产业化;深化产业链互动,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民用航空,全力争取航空发动机科技重大专项落户上海,加大对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中核心、高端、关键的重点项目支持力度,跟踪推进新增项目和在建项目。云计算,突破云计算相关的软件、虚拟化、安全、硬件及服务的核心技术,支持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鼓励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企业建设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推进市民信息服务、居民健康、中小企业服务、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和食品安全等服务平台建设。物联网,在MEMS和智能传感器、高精度图像传感器等领域组织一批重点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加大车联网、城市安全运行、智能交通、数字医疗等领域示范应用;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测试平台、应用产品和系统检测平台等建设。下一代网络(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抓紧实施TD-LTE扩大规模试验任务,加快推进行业应用及产业化;加快NGB网络建设完成年内覆盖任务;研究开展核心光器件攻关;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和网络视听等信息服务。新型显示,协调推进AM-OLED领域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和开工建设;发展蓝宝石图形衬底、硅衬底等新型LED衬底技术,推进MOCVD产业化,提升TFT-LCD产品性能,提升光电子设备国产化水平。智能电网,重点支持钠硫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电力储能技术,建设国内领先的百公里级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线,推进带材制造装备、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超导电机等走向产业化,以及新能源接入、智能变电站、智能用户端等产品。新能源高端装备,推进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高效率低成本的晶硅太阳电池设备等光伏装备发展,支持AP1000和CAP1400核岛及常规岛设备研制,发展5-10兆瓦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推进燃气轮机等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聚焦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促进一批关键技术和项目突破;支持发展五轴联动数控机床、11米级以上大直径盾构、智能化重型履带式起重机等发展,发展自动化生产线及数字化车间;推进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大力推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方案的实施和政策落实,推动荣威等自主品牌电动汽车产业化和投产上市,促进本地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进入主流供应链体系。开展汽车关键传感器研究和产业化配套工作,在商用车领域,继续推进车联网应用。卫星导航,推进闵行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和北斗西虹桥基地等关键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品检测检定中心,推进在海事航运、智能交通、城市安全、城市物流、社会服务、车联网等应用示范工程。同时,抓紧编制和发布新型功能性材料、高端软件、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等专项工程实施方案。

  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对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新开工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跟踪,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全年产业用地新增总量规模,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对绿色通道项目建设审批的支持力度;利用上海市开发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做好绿色通道项目跟踪协调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聚焦汽车、钢铁、装备等领域,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完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协调推进机制。推动建立职责明确、科学高效的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管理机制。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围绕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政策,争取新增3-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各类研发机构创新成果在沪产业化;组织开展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支持一批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攻关;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发挥产业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建立104个产业区块“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工作机制;继续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2013年底创建形成13家左右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工业区转型升级试点,强化政策支持,推进园区二次开发;推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试点;推进195、198区域转型升级,建立“产业区块外重点企业支持目录”,通过目录管理方式推进重点企业改造升级、转型发展,195区域以研发总部类用地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上海产业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试运行;推进郊区新城建设中的产城融合,明确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带发展战略和规划导向。推进重点行业发展。积极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尤其是代工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提高附加值;推进钢铁新材料产业化,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动石化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加快形成“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工业布局;推动装备产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快临港、闵行等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汽车产业信息化与服务化等领域发展;推进烟草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端产品比重。

  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紧紧围绕“强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制造新格局”工作主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构调整,全年完成调整项目500项;平稳推进高桥石化和宝钢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太湖流域水源保护区、宝山南大和杭州湾北岸等重点区域调整,研究推进桃浦、青浦华新转型升级支持政策,启动吴泾地区调整规划研究;启动砖瓦、石材等整行业调整,继续加大对工业区块外的化工、电镀等四大工艺及不纳管排放的纺织印染等行业的调整力度。节能降耗,试点建设206家“万家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推进供电煤耗、精品钢、乙烯、炼油等主要产品单耗进一步下降;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50项,节能量40万吨标煤;完成燃煤(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300台以上,推广高效电机200万千瓦(含再制造高效电机60万千瓦),基本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的第一批高能耗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工作;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200项,年节能量10万吨标煤;创建临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区;推进2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拉动企业节能减排投入2亿元;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专业招商优势,建立委内招商引资联动机制,配合区县和产业基地,大力吸引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等落户。

  3.以信息服务和创意设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与市财税部门紧密配合,总结前期“营改增”试点和制造业主辅分离试点经验,加强重点领域和业态调研,推进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出台。加强与统计等部门协调,探索建立统一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和统计指标体系。落实《关于推进上海规划产业区块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指导意见》,推进规划产业区块外的现状工业用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开展老工业区和乡镇工业企业提升发展试点。继续深入推进总集成总承包等重点领域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落实国家和本市软件产业政策,加快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支持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高端软件发展。培育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网络视听、数字互动娱乐等信息服务业。推进移动支付、移动阅读、手机游戏、车载信息服务等移动互联网重点领域发展。加快建设崇明“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和临港软件园。

  创意设计产业和品牌建设。聚焦设计之都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发布设计之都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环同济、江南智造、环东华等集聚区建设。以上海设计之都展示与交流平台为顶层框架,推动形成创意设计服务体系。发布文化创意人才开发目录。开展设计之都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加强品牌建设工作,成立品牌专家委员会,加大对重点品牌和重点环节的专项资金支持。

  “两头在沪”。完成支持“两头在沪”企业加快发展的课题研究,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开展“两头在沪”示范创建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高端功能,着力推进内资企业总部及功能性机构来沪发展。

  4.以信息化应用为关键,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全面完成第一轮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谋划智慧城市建设新一轮发展。以“提升知晓度、增强体验度、扩大参与度”为出发点,整合现有资源载体,继续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宣传周,加强宣传推广。

  深化和拓展信息化应用。围绕市民生活需求,深入推进电子账单、信息无障碍等一批信息化应用重点项目,做好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工作,推动移动电子支付模式创新和应用拓展,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感受度。以政府信息资源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化利用为抓手,进一步扩大政务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试点规模;完成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二期)等项目建设,推行法人数字证书“一证通”;促进电子政务服务渠道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系统集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链与业务链融合。面向社区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培训2万人次。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宽带城市建设,开展已建住宅第三方专业维护试点。协调运营商推出光纤转网优惠措施,降低资费标准。继续开展公共场所WLAN覆盖建设,优化已开通场所网络质量。深入推进郊区新城、重要开发区、大型居住社区、高速公路周边等区域的网络质量优化工程。完善本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体系,促进有效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加快协调和推进TD-LTE规模试验相关基站设施的布局和集约建设,为在国内率先实现TD-LTE试商用做好准备。积极做好三网融合推广。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强化信息安全统筹协调和综合监管。扩大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国家试点成果,建立健全网站及网络安全不良信息举报和查处机制。加强石化等行业和轨道交通等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的工控系统安全管理。强化信息安全能力建设,完善城市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政务外网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

  5.以完善服务体系为支撑,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加大中小企业服务力度。推动本市相关功能性服务机构纳入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引导支持区县出台服务中小企业相关指导意见,推进形成“1 17 X”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体系。继续遴选上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争取全年达到200家。以列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试点省市为契机,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云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培育细分行业领先、具有“专精特新”特点的中小企业,力争到2013年底达到2000家。继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加强央企对接服务。筹备召开市央企服务联席会议,完善央企服务工作联络沟通平台。探索开展央企与本市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合资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等对接活动,促进央企与区县、园区发展有效对接。争取一批央企大项目落沪,促成一批央企在上海发展总部经济。

  建立服务各类企业工作机制。营造服务外资、民营等各类企业的良好氛围及环境,基本做到重点机构有常态机制、重点企业有沟通机制、重大项目有推进机制。与外国领馆、投资促进机构、协会、商会、中介机构间等建立联系沟通机制,扩展合作渠道,推进外资和优质民企项目落户上海。

  6.以政府带头示范应用为导向,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调整充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落实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继续深化“信用长三角”合作,完善市区两级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推进联动机制。

  加快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行性研究和立项,研究制订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运维机制。推进政府部门掌握的自然人、法人信用信息向市实有人口库、市法人库归集共享,挂牌成立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

  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示范应用。推进落实《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3-2015年行动计划任务分工表》中的各项工作,重点推进12个重点领域和13个试点专项,督促各部门建立本部门企业失信信息记录、共享、使用和惩戒等信用制度,加强对各部门执行情况的考核。鼓励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制定和实施守信激励政策,保障示范达标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便利。

  培育发展信用服务业。探索筹建上海信用协会。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带动信用服务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力争全行业实现较快发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

  此外,还要认真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实施和引导。全面推进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和落实,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根据产业发展变化,适时滚动调整规划涉及的相关指标;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编制新一轮上海产业发展和导向目录。

  二是精心组织工博会、信博会等重大活动。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要求,全面对标汉诺威工博会,拓展参展企业来源渠道,在招商招展、展品推荐、评奖等方面形成合力,努力将工博会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新技术展示的窗口和企业间交流交易的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展会对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此外,集中力量做好“2013上海国际信息化博览会”的组织筹办工作,激发承办单位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专业展的联动叠加效应。

  三是全面推进国防科工发展和军民结合。着力保障在沪“高新工程”任务和国家战略任务实施,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做好军工安全生产与保密管理工作。促进军民结合,强化配套、技术和产业支撑,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模式研究,继续推进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重大专项推进协调平台,强化军民融合综合保障。

  (四)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

  围绕加快将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注重管理创新,完善服务区县、企业的工作机制,着力提高产业和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机关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干部交流、挂职锻炼等工作,继续完善年度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干部考核机制。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公开选拔、招录选调、轮岗交流、专项培训等形式优化完善队伍结构,加大人才选拔、引进工作力度。同时,加强产业和信息化人才建设,优化完善重点机构和特殊人才引进审核机制,完善“绿色通道”建设;采用“项目 人才”培养模式,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信息化人才等开发工作;协同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选拔推荐工作。

  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委内各处室协调配合,提升持续发展的工作合力。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基层一线,主动对接区县、园区及企业需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项目申报、备案等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企业能力水平。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理论和政策学习,提高推进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能力。

  加强依法行政。开展《上海市信息化促进条例》以及技术改造、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市政府规章项目的立法调研,制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创意产业等重点领域的规范性文件。加强成品油、电力、节能监察、信息安全、无线电等领域的行政执法。推进委行政审批事项的目录管理、审批流程的梳理和优化,进一步贯彻落实委行政审批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加大开展年度规范性文件评估和有效期管理。继续开展专项法制宣传工作。

  加强资金管理。推进市级财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建设,完善专项资金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专项资金检查为抓手,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所属单位报表审计,规范财务核算,扎实稳妥推进部门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等信息公开。

  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机关运作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廉洁自律,坚持自省、自警、自律、自控、自励,警钟长鸣。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倡导勤俭节约办事。坚决克服形式主义、本位主义,增强为区县、行业、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意识,促进协作。

  加强前瞻研究。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密切关注和跟踪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热点、新模式,及时开展前瞻性研究。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