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3-01-17    浏览次数:2

  青海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的通知

  青经信﹝2012﹞394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海东行署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财政、商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

  为切实发挥信息化在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支撑作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商务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现就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提出如下意见:

  一、 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有利于扭转我省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不相协调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促进我省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重点围绕产业聚集区、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双百”企业和重点中小微企业,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和融合,切实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我省工业经济信息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以产业政策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全省两化融合工作的统筹规划,根据区域分布、产业门类和行业特点,形成并完善指导推进的工作机制、规划方案和各有侧重的推进策略。

  ——点面结合,示范推广。结合工业经济调整振兴、企业技术改造、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工作的推进和“双百”行动、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在重点企业、重要环节进行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先试先行,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效应。

  ——集群发展,深度融合。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立足重点地区,发挥园区产业集聚优势,把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工业经济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两化

  深度融合对促进工业结构加快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园区带动型转变,构建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产业融合、立体紧密产业关联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充分体现。具体目标:

  ——区域层面:以信息化推进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将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国两化融合试验区,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两化融合试点园区,建成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两化深度融合对壮大产业集群、增强园区集群带动效应发挥重要作用。

  ——行业层面:信息技术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我省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共享、协同应用的转变,推动产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两化深度融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结构进一步优化。

  ——企业层面:培育100户重点骨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企业信息化装备覆盖率达到85%以上、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施电子商务。培育100户中小微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60%以上中小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信息化。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显著提高。

  三、重点领域

  (一)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

  聚焦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立足产业集群的共性需求、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一是支持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设计、质量检测、行业数据库共享、信息咨询、软硬件租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教育培训、运营维护等服务。二是积极协调通信运营商加强与园区管委会合作,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园区企业建设通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做好专线服务、主机租赁等通信服务,为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提供现代通信服务支撑。三是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推广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辐射带动格尔木藏青工业园、热水煤炭产业园、恰卜恰工业发展区、中小企业集中区等工业集中区两化深度融合整体水平提升。

  专栏1、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重点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生产与精深加工、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特色生物、藏毯等八大产业链。

  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重点建设光伏电站远程监测维护平台、新材料质量检测平台、有色金属和冶金数字化指挥调度平台、危险化工产品全程管控平台、装备制造基础数据库、食品医药质量检测追溯平台、藏毯电子商务平台等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主导产业: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钢铁一体化、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链。

  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重点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平台、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数据共享平台、油气化工安全生产监测平台、“数字矿山”、特色生物资源电子商务平台等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海东工业园区

  主导产业:资源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保税业务、现代物流、大型铸锻件、关键零部件、精密模具、铝及铝精深加工等。

  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重点建设生态养殖资源数据库、物流信息平台、装备制造零部件质量检测和虚拟仿真等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二)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

  新能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硅原料提纯、硅棒拉制、晶硅切片、组件生产、光伏电站逆变等重点环节的研发和应用;在柴达木等地区大规模荒漠化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中,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太阳能装置的远程控制和维护;示范推广多晶硅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矿热炉低压无功补偿技术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

  新材料: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新材料、新产品研发设计,大力推进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推广应用,支持一批新材料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新材料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咨询、方案论证、软件及应用系统推介、项目监理等支持和服务,重点突破大尺寸单晶硅切割、电子薄膜材料研发等技术,发展集成电路用硅片产业链。

  盐湖化工:推进盐湖化工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实时、在线、连续的产品质量和成分分析系统,发展工艺流程仿真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性能,研发盐湖化工新产品;围绕钾、钠、镁、锂、硼等盐湖化工系列产品,大力研发和推广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新型分离和混合技术;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创新,建立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测管理体系。

  油气化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油气化工产品生产、储存、运输、调度指挥、远程控制、监测报警、应急响应、信息分析和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应用,提高油气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油气化工合成、分离、活化、催化和降解等工艺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低能耗、高产值、零排放的新型油气化工产业。

  煤化工:大力推进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通过在井下重要作业场所安装传感器和监控器,对瓦斯、一氧化碳、风速、温度、烟雾、水位、压力和设备运行状态等参数进行连续实时监测监控;建立井下无基站通讯、人员定位系统、GIS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矿井人员监测虹膜考勤系统,提高矿井安全防控能力;围绕煤气化、煤焦化、多联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信息技术在煤化工行业的综合集成应用。

  有色金属及加工:围绕铅、锌、镁、铝、铜等有色金属预处理、生产回收和精炼,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仿真模拟等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拓展现有自动化装备的功能,优化工艺流程,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系统(PCS)和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过程的智能控制和闭环管理;积极推进对有色金属行业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一些关系到行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工艺和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钢铁行业:围绕“冶铸轧一体化”,大力推进生产辅助管理系统应用,实现能源、物料、设备、生产状况等要素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轧钢过程自动化和工艺集成水平,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化高速控制能力,发展精品钢材;应用广域网、数学工具、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钢铁企业实现跨地域一体化管理,提升大型钢铁企业协同管理水平。

  装备制造: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研发设计模式,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向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方向发展,提升装备制造设计能力、制造能力、整机集成和关键部件的研发能力;积极引进推广数控改造技术、工业控制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嵌入式软件、无线传感器技术、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设备改造升级,提高数控机床、多功能环卫车、自卸车、石油机械和非标产品电子信息技术含量,提高精确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数控化、智能化、精密化、柔性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特色生物:加快推进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生物行业生产过程监测、质量控制和快速检测,提高生物产品安全;鼓励企业建立统一的经营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的普及应用,支持特色优势生物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生产商和零售商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精确补货;支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线和关键设备,提升关键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外观和包装设计创意水平。

  特色纺织: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电脑制版系统推广应用,建立客户参与的协同设计模式,完善特色纺织行业个性化设计体系;加快普及信息化管控系统,深化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的综合集成,逐步建立产品设计—订单确认—制图—备料—生产监控—检验—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控体系。

  (三)企业两化深度融合

  以“双百”企业为重点,开展重点骨干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创建100户两化融合重点骨干示范企业,指导企业科学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参与制定行业信息化评估标准。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的中小微企业中,确定100户中小微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梯度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支持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化规划和业务咨询,搭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中小微企业间的供需合作平台,鼓励中小微企业应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给予表彰,并择优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为“全国两化深度融合标杆企业”,在政策扶持、资金安排等方面,对示范企业给予倾斜支持。

  专栏2、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基本条件

  示范企业应是在我省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的企业,基本条件包括:

  1.具有行业代表性和领先性。示范企业应为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在所属行业相对领先。

  2.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经涵盖了所在行业信息化应用的主要领域,并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等重点环节实现了集成应用。

  3.两化融合的效益比较明显。示范企业通过两化融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其主要经营指标在行业中处于相对领先位置。

  4.两化融合保障能力较强。示范企业制定了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较强的资金投入能力、较为健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5.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价值。示范企业两化融合推进思路清晰,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其做法在同行业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和推广价值,示范作用明显。

  (四)重点项目两化深度融合

  着力支持一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制约我省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着力推进一批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我省工业企业的推广应用。一是研究国家两化深度融合项目重点支持方向,结合我省实际,建立健全省级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库和项目评审专家信息库,加强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前瞻性。二是按照两化深度重点项目支持方向,组织筛选一批重点项目,并合理调配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中小微企业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三是择优推荐一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项目库,并积极争取两化深度融合、电子信息产业、物联网等专项资金支持。

  专栏3、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支持方向

  1.支持园区和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支持“双百”企业和重点中小微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项目。

  3.支持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项目。

  4.支持工业软件、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等生产性服务业两化深度融合项目。

  5.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项目。

  (五)生产性服务业两化深度融合

  工业软件: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一批工业软件开发企业,推出一批满足我省工业企业需求的软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加快推进我省工业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我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动漫、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朝阳产业。

  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建立特色优势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企业间(B2B)和企业和消费者间(B2C)的网络销售和采购业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商务协同。引进和培育专业电子商务企业,面向我省企业提供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

  现代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加快建设面向区域、行业和工业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工业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

  (六)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估

  依据《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在我省重点行业和企业示范开展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估。一是研究制订我省两化深度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开展实际测评,撰写和发布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估报告,开展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对比分析,总结提炼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共性关键问题和发展规律。二是研究制订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管理办法,界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等级评判的标准和依据,规范工作流程、内容和方法,完善工作机制,示范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三是通过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表彰、优秀企业排名等方式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测评工作,对相关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

  专栏4、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要素

  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组织和规划、设备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安全。

  单项应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和计量、能源和环保、安全管理、项目管理、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综合集成: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决策支持。

  协同与创新: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企业管控、产业链协同。

  竞争力:质量提升、业务效率、财务优化、创新能力、客户满意。

  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作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由省经委牵头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要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部门专职负责组织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加强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重视和指导,集聚资源,上下互动,合力推进。逐步建立健全由目标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建设体系、信息系统体系、信息基础体系、评估监督体系等7类体系组成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管理架构。

  (二)加强政策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我省产业集群分布、行业门类和企业属性,研究提出各有侧重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策略。同时,抓紧研究制订我省两化深度融合指标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示范开展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估,引导我省两化深度融合健康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将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并引导东部地区和中央企业开展对青两化深度融合对口帮扶工作。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合理调配现有产业发展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建设和关键信息技术研究,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等多方位、多层次资金投入,使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转变。进一步落实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切实扭转两化融合动力不足的现象。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我省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面向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第一线的领军人才。建立健全两化融合专家信息库,构建两化深度融合智力支撑体系。支持各层次产业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把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质和能力培训放在优先位置。积极争取国家部委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为我省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两化深度融合服务。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