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心 » 国家 » 农业部 » 正文

支持农业科技离不开农信社创新

发布日期:2013-02-20    浏览次数:2

  农业科技长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无论在财政方面还是金融信贷支持方面都有欠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并要求“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农信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更是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优质客户的难得契机。

  农业科技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科技项目风险大,不确定性较强。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周期长、见效慢。一般来说,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经过研发——推广——应用——产业化四个阶段,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正常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6-8年完成,一项新技术需要3-4年完成。而且,在农业科技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及市场风险。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是无法维持对科技项目的长期投入。

  第二,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弱,金融支持风险较大。多数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规模较小,创新投入较少,科技创新工作处于小打小闹水平。据了解,某县21家农业科技企业平均职工人数在40名左右,其中科技人员在3名左右,企业平均资产900余万元,科技平均年投入50余万元,受投入较少,同时专业科技人员较少,特别是高层次专业科技人员不足等因素影响,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经营者仍抱着按老经验经营农业的想法,在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或底气不足。

  第三,企业管理薄弱,制约金融支持。一是财务规范较难做到。县域农业科技企业多数为小企业,而小企业由于其产生和发展中的诸多原因,普遍存在账表不规范,销售不入账,虚报报表,多套账册等情况。二是合格担保品较难提供。多数农业科技企业的资产积累程度低,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资产,符合条件的担保单位很难找到。三是贷款管理不够顺畅。部分农业科技企业在资本不充裕甚至高负债的情况下,为了企业扩张或竞争的需要,也较多地向民间资金借贷或向其它金融机构乃至一切能借到钱的单位融资,使得信用社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农信社创新产品,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第一,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方向,明确重点支持对象。一是要建立新型的政银合作模式,将政府的财政、税收、科技、扶贫等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机柔合,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对接平台,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信息,挖掘优质科技创新型的农业客户;二是落实企业实地走访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目标企业走访,仔细甄别其经营是否符合国家倡导的方向,是否属于创新的重点,从中确定支持对象;三是根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着重加大对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企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等政府部门大力扶植产业的信贷支持;四是重点支持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围绕农业的产业化,加大对重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型农村企业等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优势集聚发展;并强化龙头带动,大力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多方面拓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的融资渠道;五是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研发、示范和推广。

  第二,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开发与政策性保险、政策补贴、担保公司相结合、相合作的贷款品种,满足企业需求。

  创新信贷产品。因地制宜、因农制宜、因企制宜,适时自主创新信贷产品,在信贷品种进行大胆创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积极创新切合区域农业经济特色的“公司 基地 农户”、“项目 协会 农户”、“公司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等订单农业贷款,加大对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创新担保方式。一是扩大贷款抵押担保品范围,对经营效益好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可开办林权、租赁权、信用贷款和小企业联保贷款,探索粮食订单质押、应收款、专利权、仓单质押等抵(质)押贷款等等,积极探索、逐步实行农具、牲畜、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多种抵押担保方式,多渠道、多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加强与担保公司之间的密切合作,提高担保额度,共同合作推广以农户“农村集体土地证”作为反担保的贷款担保形式,着力突破缺少抵押物的“担保难”瓶颈。

  创新利率定价机制。在考虑资金成本、风险、存贷基数比、期限之外,充分考虑信贷投向与农业科技相关企业所带来的政策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同等条件下,下浮一定的利率比例,发挥利率杠杆对经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创新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如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信贷 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第三,是着眼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打造产业链金融。科技创新工作只有最终转化出产业成果,最终产出效益,才能内生推动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已达一定要求和成熟水平的,且产业化发展前景较高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要进行上下游一体化支持,提高贷款覆盖面,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活力,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推进其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