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贵州”的城镇化之路

发布日期:2013-02-01    浏览次数:1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这里可用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石漠化十分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城镇化,在外人眼里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今走在贵州乡间,削荒山、填沟壑的场景不时出现在眼前,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扶贫生态移民小区工地热火朝天……

  雷山县丹江镇、台江县施洞镇依托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兴办乡村旅舍,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通过修缮古建筑和老街区,建成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为一体的古镇,成为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旅游景观型小城镇……

  如今,山窝窝里的贵州,正向城镇化迈进!

  贵州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乘国发2号文件东风,一座座新城在黔中拔地而起

  2012年年初,国务院出台的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发2号文件提出: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石激起千层浪。贵州省委、省政府随即将城镇化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去年4月,在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代表省委提出:把推进“三化同步”作为基本途径,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使工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城市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农村获得更大的发展支持。同时提出了贵州城镇化率五年接近45%的目标。

  7月,贵州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共同推进贵州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合作协议》,以合作协议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历年最多,达105.04亿元。

  8月,启动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9月,下达30个省级示范镇补助资金1亿元。

  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小城镇后发赶超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明确了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保障。11月,与国开行贵州省分行、省农信社签署金融支持小城镇合作备忘录。

  2012年贵州新增城市道路255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87%,燃气普及率达到58%,污水处理率达到82.5%;新增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8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预计城建投资完成1000亿元,超年度目标320亿元,同比增长86%。

  有关部门预测,2012年贵州城镇化率将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36.5%。

  为了保障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沿着科学合理的轨道运行,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用两到三年时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有关部门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使城乡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同步跟进。同时,在城乡规划编制中与扶贫开发和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起来,突出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意义。

  目前,贵州全部县城总体规划已实现全覆盖,380个镇(乡)、2330个行政村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137个镇(乡)和565个村庄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9个市州地中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

  贵州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动力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抓城镇化就抓住了投资拉动的助力器,抓住了加速发展的牛鼻子

  贵州人口70%分布在农村。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正从“乡村中国”进入“城市中国”。贵州的城镇化率大概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仍然还是“乡村贵州”。

  贵州的城镇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城镇化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消费空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还可以减弱对贵州本来就很脆弱的山区生态环境压力。

  贵州城镇化率的差距,主要在于小城镇贡献的城镇化率明显不足,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城镇化率的关键。

  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部署。去年8月专门召开了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会议确定,到2015年建成100个格局特色的示范小城镇,带动小城镇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城镇面貌不断增强,并通过示范小城镇带动,到2017年实现新增小城镇人口12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的目标。

  同时,贵州省从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路子。一是突出特色推进城镇化,充分挖掘贵州的民族文化特点,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组团式拓展,点状式集中的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二是推进城镇化与产业成长、新型工业化发展相融合,逐步形成城区以三产为主、郊区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城镇产业由内向外、合理布局的新格局;三是推进城镇化与农民变市民相结合。

  大方县黄泥塘镇借移民安置契机,谋划和推动小城镇发展,一方面为移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壮大了小城镇,培育了消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如今,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黄泥塘镇常住人口从1992年成立建制镇时的260户500余人增加到1680户8800余人,城镇化率从不足5%提高到35.83%。

  通过全省干部群众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一座座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改变了“乡村贵州”的历史旧貌,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城镇画卷。

  城镇化的本质是最终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城乡一体化。要加快城镇化,要促进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转移,让更多农民变成市民

  早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就贵州如何加快扶贫开发时表示:“贵州富裕农民,最关键是要减少农民,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小城镇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推进“四化同步”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建设中,通过有效合理配置公用设施,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在实践中,通过发展特色小城镇,发展新兴产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使大批农民成为在家门口就业的“两栖”新型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心愿,“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遵义县虾子镇等商贸集散型城镇乘势而起。扩大辣椒种植规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引导农民进镇从商。2012年,虾子镇实现辣椒交易量6.2万吨,交易额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3500元,增长到7412元。

  当前,贵州城镇化已步入发展快车道,正在建设中的小城镇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口转移空间,特别是以工业园区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城镇,农村人口更是大规模涌进来就业创业,这就需要城镇解决有关住房、教育、卫生、社保、交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而随着人口在城镇的迅速聚集,解决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问题也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成为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贵州省政研室副主任阮晶认为,迈进城镇只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要在城镇扎下根来,还需要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只有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才能让进城的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对城镇居民和城镇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重要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劳有所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