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召开。正在北京出席会议的市委书记韩正向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出席大会并讲话。市领导殷一璀、吴志明、李希、尹弘、姜樑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宣读《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项目)的决定》。副市长沈晓明主持会议。
2012年度上海科技奖共授奖282项(人),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270项(人)。首次设立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授予封东来、俞飚、刘昌胜、毛颖、张峰、李劲松、李革、张忠铧、贡俊9人;俄籍分子生物学专家菲利普(Phi1ipp Khaitovich)、美籍肿瘤放射治疗专家陆嘉德(JiadeJayLu)、美籍国际制造工程界著名科学家倪军(JunNi)3人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杨雄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参与上海科技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近年来,上海立足全国科技大局和自身发展实际,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不断增强原创能力,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应该成为、能够成为也正在成为上海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把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紧密结合,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力争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全球技术资源,在一些重点领域尽快形成富有效率的技术体系;要把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要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让科技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要着力培养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靠事业成就人、靠机制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让各类人才愿意来上海“追梦”、能够在上海“圆梦”。
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主要特点有:
把发现、培养和凝聚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首次开展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评审,进一步激励和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该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授予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的科技工作者,每次不超过10人。授奖对象实行分类评价,包括三类科技人员:一是基础研究类,二是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类,三是企业创新创业类。2012年度首批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和企业创新创业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9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这是全国第一个在政府科技奖励中设立的奖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
增设特等奖等级,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协同创新、持续创新、团队创新和交叉创新的奖励导向。为了鼓励科技、产业和应用等多部门、多单位、多学科联合攻关,鼓励协同创新、持续创新、团队创新和交叉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攻坚克难,突破关键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在2012年新修订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中,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增设特等奖等级,2012年首次评出唯一一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成为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重大科学平台。投入运行以来,已执行完成研究课题2465个,涵盖生命、材料、环境等十多个学科领域,科研用户遍及全国,该工程的完成对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奖励力度,激励和引领全市科普工作,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科技“一体两翼”的作用,从2012年起,进一步加大科普奖励力度,科普奖励范围从单一的科普著作,扩大到科普著作、影视作品和音像制品,科普展品,特别是科普人才。2012年度共评选出14项科普获奖项目,超过前七年科普获奖项目总和,其中一等奖2项,实现了科普一等奖零的突破。由上海科技馆王小明等完成的科普项目《中国大鲵》影视片,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科学知识的传播不仅需要科普作品或科普展品,同时还需要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科学素养高、毕生精力奉献科普事业的科普人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秉辉教授,积极从事医学科普20多年,由浅入深地解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担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业余节目主持人,通过社区健康知识讲座和现场宣传达到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
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奖获奖质量和权威性,精简数量,优化科技奖励结构。进一步优化奖励结构,更加注重鼓励原始创新和科技人才,更加聚焦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精简科技进步奖的数量。2012年度本市共评审出科技进步奖221项,比2011年减少56项,减少幅度达25%。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由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总数连续第三年位居第一。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唱主角”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企业牵头完成和产学研合作完成的获奖成果171项,占发明奖和进步奖获奖项目的68%,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总数连续第三年位居第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成果占主导地位,成为转型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奖项目中,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成果占获奖的比例首次突破达64%,创历史新高。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有61项,占23%;新材料技术领域有24项,占9%;新能源与环境技术领域有45项,占17%;信息技术领域有43项,占16%。高新技术领域比重不断增强,高新技术突破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科技成果,为民生福祉。一批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为人们健康生活、幸福生活服务,涉及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让天更蓝、气更净、水更清、地更绿,一批环保项目脱颖而出。科技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技术支撑。
前瞻性抢占科技制高点成果不断涌现。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新突出的重大科学发现,为产业发展储备了原创性成果,对本市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创新能力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获奖项目发表论文总数8647篇,被SCI、EI收录3845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次数31256次。部分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无论是论文发表的期刋影响因子,还是被他人正面引用次数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