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国知识产权指数研究课题组在京发布《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3》, 该报告是由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和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组成的课题组制作发布,是该课题组自2009年以来第5次发布年度评价报告。
《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3》对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进行排名,前十名依次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重庆。其中北京连续四年位居榜首,广东首次跌出前三名,江苏首次进入三甲,中西部的重庆进入了前十名。
据课题组组长、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正志介绍,其综合实力评价体系主要使用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流动水平、综合绩效和创造潜力4个一级指标做出。在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方面,前十名依次是江苏、北京、上海、广东、浙江、西藏、陕西、山东、天津、重庆,其中西藏、陕西、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省市占据3席;在知识产权流动水平方面,前十名依次是江苏、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辽宁、福建、四川、内蒙古,其中四川和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榜上有名;在知识产权综合绩效方面,前十名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山东、辽宁,其中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代表同样进入前十名;在知识产权创造潜力方面,前十名依次是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天津、福建、湖南、湖北,其中湖北、湖南进入前十,发展前景可期。
王正志表示,5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一直高速前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市场交易如火如荼,综合绩效不断提高,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增加,更为可喜的是知识产权意识的逐步提高,这都将为中国经济升级与转型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专利报告也显示,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美国,位居第一。
虽然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日显成效,但《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3》也指出了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存在的以下现状,必须予以重视。
知识产权发展不均衡 潜力有待挖掘
本次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前十名中,东南沿海地区占据5席,环渤海地区占据4席,中西部仅有重庆进入了前十名。与往年相比,北京稳居第一,江苏首次进入前三名,上海和广东各下落一位。另外,后10位全部为中西部地区;“东高西低”的区域特征显著。
报告称,与去年的报告相比,今年各省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呈现出“塔形”波动,排名中后部的省份变化大,排名靠前的省份则相对稳定。其中,上升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排名由31位上升为26位。位居前10位的省区市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相当程度的积累,包含人力资源、知识、公共资源乃至人文环境等方面,不是朝夕之功。
从具体的指标来看,部分排名靠前的省(区、市)则各项指标之间波动较大,个别指标明显低于其他指标,表明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不仅地域之间不均衡,同个地区的不同方面也不均衡,即使是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地区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仍然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本土企业知名商标遭抢注 海外维权难
报告指出,我国企业遭遇海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频发,近年来,我国很多驰名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食品行业的“老干妈”、“恰恰”在德国被经销商恶意抢注,“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在加拿大遭到抢注,“狗不理”在日本遭到抢注,“今麦郎”、“三枪”等内地知名商标也在香港被抢注。“五粮液”在韩国和加拿大同时被抢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
这些在海外遭到抢注的商标,为企业走出国门构筑了无形的贸易壁垒,为拿回商标,企业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包括诉讼的时间成本、人力和物力。
针对此类问题,《指数报告2013》建议完善我国的海外知识产权援助制度,例如,通过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政府增加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知识产权海外援助中心的功能、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等。
知识产权诉讼阻碍我国企业海外发展
《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3》指出,知识产权诉讼已成为跨国企业对我国企业占领世界市场实施贸易遏制的主要措施之一。
我国许多优秀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屡在海外遭到侵权和恶意诉讼,但面对高昂的维权代价和陌生的法律环境,很多企业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被迫放弃海外维权。如在美国打知识产权官司的费用非常昂贵,一场公司的知识产权官司,费用都是200万到300万美元,许多中国企业没有输在侵权上,而是输在财力不支上。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企业因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诉讼而支付的赔偿金达10亿美元,更不论近几年愈演愈烈的337调查和各种知识产权纠纷。在美国337调查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花费一般在200万美元以上,即使以和解结案,也需花费100多万美元。近10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应诉的案件,80%以和解告终。付出的代价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