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纺织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3-03-07    浏览次数:2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纺织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2月18日

 

山西省纺织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纺织工业振兴,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纺织工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作为我省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呈现出快步向好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一五”期间,通过着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我省纺织工业经济总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已经形成棉纺、毛纺、麻纺、丝绢纺织、针织、印染、服装、化纤、装饰用纺织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截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60余户,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比2005年增长48.6%。

  2.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加大技术升级力度,行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华雄纺织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采用国际一流的精梳机、末道并条机和无接头纱的全自动络筒机和国内顶尖的细纱机等设备,为纺制高支纱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兵娟制衣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德、意、日、美等国家先进的自动化制衣裁切设备,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多元投资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绿洲纺织、际华三五三四等企业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勇于创新,走特色之路,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得到持续发展;煤炭领域退出民营资本以新的视野入注纺织工业,为我省纺织行业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华雄纺织、华茂纺织、华晋印染、兵娟制衣、吉利尔等一批民营企业,已成为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中坚。

  4.集聚发展效应明显。依托我省晋南粮棉主产区的资源优势,纺织产业呈集聚联片发展趋势,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初见成效。翼城棉纺集中发展区、临猗纺织印染集中发展区、以绿洲大麻为核心的阳城麻纺及大麻种植等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整体带动了我省纺织工业的集群化发展。2010年集聚区销售收入超过全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的70%,特别是阳城麻纺及大麻种植区销售收入占到省内麻纺销售收入的80%以上。

  5.特色纺织保持领先。作为我省特色纺织品的大麻、亚麻产品,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十一五”期间,绿洲纺织、朔芳亚麻、吉利尔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掌握了一批麻纺核心技术,申报获批了多项国家专利。其中,绿洲纺织成为国内最大的大麻(汉麻)纺织加工企业,拥有6项大麻纺织专利、10个国家重点新产品,领衔起草了“大麻本色纱、布,大麻混纺纱、布”等4个国家标准,“lz绿洲”大麻布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吉利尔公司自主研发的大麻丝绸交织系列面料填补国内空白。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纺织工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内纺织大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集约协作生产尚未形成。我省纺织企业间的供求关系相对分散,从原料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协作开发、共同创新、联合开拓市场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水平、档次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全行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绿洲1家,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特别是高性能、功能性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较慢,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低;服装家纺时尚创意产业设计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

  3.自主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我省纺织企业主要靠承揽加工、贴牌方式生产为主,全省自主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仅有2家,取得山西省著名商标的产品11家,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明显较低。

  4.产业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善,2010年棉纺占到纺织工业销售收入的64.6%,织造及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严重滞后。 

  (三)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纺织工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国际市场从危机中缓慢复苏,纺织品服装市场继续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在发达经济体占据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市场的同时,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为我省纺织工业开拓市场及快速兴起提供了发展机遇。

  从国内形势看,由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商务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家纺织产业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我省凭借连接东西部的区位优势和列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之劳动力、电力等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将成为沿海地区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纺织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原料供应与价格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节能减排任务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增长的资源及环境约束逐步加大,我省纺织工业实现振兴和较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抓住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机遇,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按照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的要求,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在做强棉纺、染整、服装等传统产品、做精丝麻等特色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和高新产品,实现我省纺织工业的振兴和跨越发展。

  (二)总体目标。

  1.产业规模。到2015年,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利税达到1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户,超5亿元企业3户,上亿元企业10户。

  2.产业结构。在保持棉纺等行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服装和家纺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新型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上升。其中,棉纺织生产能力达到150万锭,精梳纱比重达到40%,无梭布比重达到40%,印染行业的生产能力达到3亿米,服装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件,家用纺织品、服装等终端产品的销售比重达到30%以上;大麻及混纺纱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大麻及混纺面料达到2000万米;碳纤维原丝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碳纤维生产能力达到500吨,产业用纺织品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 

  3.技术水平。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全力提升科技贡献率。

  4.节能环保。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降低18%,初步建立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水耗、技术水平低、治污不达标的印染、化纤等行业落后产能,提升节能减排率。

  三、任务与措施

  (一)重点任务。

  1.做强传统产品。

  依托我省纺织、印染、服装现有产业基础,以高档服装面料为纽带,联合带动上下游纺织、服装企业,建设晋南纺织、印染、服装配套产业群体。

  棉纺织产业: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与自动化、连续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采用紧密纺、气流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装备,推进清梳联、细络联等一体化纺纱工艺,提高平均纱支;采用先进高效的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等无梭织机,淘汰落后低产的有梭织机。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色纺纱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色织织物,加大化纤使用比例,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再生涤纶短纤维、高强度丙纶等工业用纤维。引导和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支持运城华雄、晋中华茂等重点企业加大重组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

  印染产业:支持山西华晋、山西彩佳等重点企业,采用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淘汰落后产能,着重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发生产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服装产业:支持兵娟制衣、际华三五三四、吉利尔、森鹅等重点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发展男女正装、休闲时装,配套内衣、衬衫、服饰等产品,力争占据国内职业装市场领先地位,不断提高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做精特色产品。

  发挥我省大麻及丝绸等传统特色产品研发生产优势,实现丝麻产业“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集聚化发展”的战略调整,打造大麻、丝绸两条完整产业链,培育发展晋城丝麻纺织品产业集群。

  支持绿洲纺织、朔芳亚麻、吉利尔等重点企业,以大麻纤维棉型化技术研发为重点,加强大麻高支纱及大麻、蚕丝混纺交织产品的研发,保持大麻(亚麻)产品研发、生产加工技术在全国领先地位;做精大麻(亚麻)纱、面料、服装、家纺四大系列主导产品,大麻纯纺纱由36支提高到60支,丝麻混纺纱由60支提高到100支,推进我省特色产品向舒适化、高档化发展;继续推动我省动植物蛋白纤维、竹纤维特色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做大高新产品。

  充分利用我省碳纤维原丝及预氧丝的研发和产业化优势,以山西恒天纺织新纤维公司为核心,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和精度,使其在生产能力、产品品质、新品研发能力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在碳纤维原丝T300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T700产业化生产,保持我省规模化生产碳纤维原丝的领先地位;以山西晋投玄武岩开发有限公司、巴塞奥特等企业为重点,推进连续玄武岩纤维(CBF)项目建设,加快以CBF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继续加强与全国知名研究院所技术合作,不断拓展碳纤维及CBF制品在航天航空、军用装备、能源交通、石油化工、电子工程、医疗器械、消防、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空间。

  4.做专产业用品。

  依托我省能源重化工产业用纺织品的巨大市场,充分挖掘我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潜力,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产业用纺织品技术产品研发,实现产业用纺织品加工的历史性突破;以山西新新纺织行业技术中心开发的PPS耐高温纤维为基础,加强新材料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电厂除尘、水泥生产除尘用过滤材料,利用再生涤纶短纤发展无纺土工布、煤矿用材料、过滤材料等,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环保过滤、大型水利工程、汽车船舶、新能源、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5.做优纺机装备。

  以经纬纺机为龙头,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整合周边资源,推进晋中纺机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成套设备,日产200吨以上的涤纶短纤成套设备,适纺性强、节能、降耗、机电一体模块化结构设计的纺织机械,发展再创新的集聚纺纱设备,转杯纺纱机、自动落纱粗纱机与输送系统、细络联、络并捻设备,高速剑杆织机系列、智能型喷气织机系列、智能化针织圆纬机、电脑横机、高性能经编机,高速新型精梳机及其配套设备等产品,保持全国纺机行业排头兵地位。

  (二)政策措施。

  1.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鼓励跨地区兼并重组、产业整合,在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不断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一方面支持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鼓励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积极与有市场、有品牌、有实力的优势大企业合作,支持骨干品牌优势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抓住产业调整机遇,推进企业重组,把品牌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支持优势企业重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培植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2.加快推进产业集聚。

  推进产业集聚地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检测平台建设,吸引同类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纺织企业集聚发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做强品牌;围绕纺织龙头企业,鼓励加快晋城丝麻工业园、晋中高性能纤维工业园、运城高档面料和服装工业园、榆次纺机工业园等专业化纺织工业园区建设,整合优势资源,深化专业分工,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一体化生产格局。

  3.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财政资金对纺织工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对一些基本面较好、带动就业明显、信用记录较好、无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有竞争力、有市场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制约纺织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4.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加快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本省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职业中专、技校等专业学校优势,加速培养纺织工业专门人才。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待遇,留住人才,为我省纺织工业的发展服务。

  5.加大知名品牌培育。

  在大力加快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强化特色,壮大优势,塑造品牌,打造名牌。依托现有纺织、服装业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百圆、中国名牌绿洲大麻,山西名牌和著名商标森鹅、吉俐迩、红萍、暖神、3534、堂威、三林、格芙兰等,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扩大市场份额,形成品牌优势,促进优势资源向名牌企业集聚,带动山西纺织和服装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6.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建立健全节能降耗标准、统计和考核体系,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推广新能源利用节能示范项目;不断创新节能减排管理模式;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以清洁生产为抓手,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

  四、规划组织实施

  本规划由省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与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年度计划的衔接。各市纺织产业发展规划应依据本规划编制,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按程序调整规划内容。

分享到: 收藏本文